您当前的位置:主页 > 教育 > 正文

我的“镇橱之宝”

2018-10-22 作者:编辑 点击:次 

我的导师李克绍先生是1910年生人,那时多数老师上课都是按课本讲课,唯有李克绍先生讲“伤寒论”不用二版《伤寒论讲义》。先生是按徐云教务长主持设计的、体现“三基”精神的教学计划200课时的标准,以二版教材顺序展开推进,讲授的内容则是自己的研究体会。

与此同时,先生利用课余时间自己动手编写《伤寒论讲义》。因为讲义是第二学期才发下来,因此我在学堂上做了大量的笔记。这些笔记随我从济南到了沂源,被我精心保存,逃过了多年的“鼠劫”,10年后随我来到了济南,后来又几经搬家也仍被小心存放,如今算起来已跟随我55年了。这套装订随意的课堂笔记,现在已成为我书橱的“镇橱之宝”。

先生为1962级讲授“伤寒论”结课之后,曾对自己的教学进行了总结。他把教学体会与经验总结为五条:一是“以代表性的条文为主,用类同的条文作为补充或发挥”;二是“以原则性条文为主,引用同一理法的其他条文做具体说明”;三是“证候要结合临床,刻画逼真,避免公式化”;四是“方剂的运用,要从基本原则达到高度的灵活”;五是“症状的变化,既要掌握其个别的特点,又要找出其相互的联系”。先生以这五条为纲,所撰写的论文《谈谈〈伤寒论〉的教学经验》发表在《中医杂志》1964年第3期。

我们1962级的“中医妇科学”是由周凤梧老师讲授的。据说周老师的祖籍是浙江省,后入籍山东临邑,先生祖上三代行医,是医门世家。那时先生还担任省中医院的内科主任,讲“中医妇科学”好像只是兼课。

给1962级上课时,周凤梧老师已经五十多岁了,虽然已是中年,但仍不失往昔魁岸倜傥之风雅,平日里一身藏青色毛华达呢中山装,挺括平整,气度翩然。先生上课手不离教材,有时在讲台上踱着方步,娓娓道来。重点地方特别加以强调,如讲到“经行先期”一节时,先生说:“有胀痛为实,不胀不痛为虚。”又如讲到“肝肾亏损痛经”时,教材上说是腰部酸痛,先生则强调是“拘急痛”,此又是自己的经验体会。在讲到“胎衣不下”一节时,讲义中附有外治法,说是用蓖麻肉一两研细成膏涂产妇足心。先生说:“急症时,地处山乡僻壤之际,不失为一急用之法。”当时听起来,感觉有点神乎,后来我在工作中,遇上一例,验证此法果然有效。

周凤梧老师还略通水墨画。大约在1980年9月,我去拜访导师李克绍先生,李老师兴致勃勃地指着墙上的一幅刚装裱的水墨画,画中有用简洁的几笔勾勒出来的篱笆,又有五彩缤纷的菊花,衬以繁茂的绿叶,画的核心是一只精神抖擞的小狗,从篱笆里跃了出来。李老师说:“这是凤梧送给我的,你周老师会画画,他小我两岁,他知道我属狗。”

原来1980年10月正逢导师李克绍先生七十大寿,只是我长期在闭塞的山区工作,生活简单,不明白人情世故,颇显愚钝,没有反应过来,几十年之后才猛然醒悟,与老伴说起未能给先生过一个大寿,心中十分惭愧内疚。老伴安慰我说:“你老爹老妈活到八九十岁,你不是也没给他们老人家过一个大寿啊。”说的也是。我这人从大学的“大门”一步跨进闭塞、贫困山区小医院的“豁口门”,于是就在山区小医院的小圈子里转悠,生活极为简单、粗陋,对社会上的人情世故、繁文缛节,多不领悟,甚不开窍。

周老师画中的小狗从篱笆里腾跃出来,这个形象在导师还健在的时候,就常常在我的脑海里萦绕,但不解其意。导师仙逝之后,一日我在书房里为《伤寒论疑难解读》里的一个问题冥想,冥冥中,神差鬼使般地又想到了这幅画,我猛然醒悟,不由得高声惊叹:“我明白了!”我这一声惊叹把正在门厅里看报纸的老伴吓了一跳,她埋怨道:“什么事,让你一惊一乍的!”我说:“我终于明白了周老师给李老师画的那幅画的含意了。”“画的核心不只是寓意李老师属狗,重要的是篱笆拦不住这只精神炯炯的小狗,这只小狗已经从篱笆里腾跃出来了。”

周凤梧老师真是一位聪颖的老先生。诗言志、画传意,周老师要传达的“意”跃然纸上。那时李克绍先生的成名作《伤寒解惑论》刚出版不久,就在学术界产生了很大的反响。我早就从先生几年来的“闲聊”中知道他们俩是好朋友,这本《伤寒解惑论》的序就是周老师写的,导师还专门给我讲过其中的详细过程。

先生们传道、授业、解惑,所讲授的课各有精彩,从源到流,从史及论,从医到药,从理论到临床,纵横学问,融会贯通。一晃几个春秋,我年龄增长了,知识丰富了,学问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。

文章摘选自《沂源山区从医记》(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),作者是著名中医学教授李心机,该书讲述了他在沂源山区行医十年的心路历程。全书共20章,以记叙文的形式将作者初到沂源的所见所闻、第一次出诊的经历、在临床中应用经方治病的心得体会,以及如何在临证中应用和研究伤寒理论等进行了细致的描绘。

《中国教育报》2018年10月22日第10版